李育材: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全面开创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HB火博”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全面开创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育材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会议报告,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林业承担着重大使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肩负着艰巨的保障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一、充分认识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有效遏制我国林业生物灾害严重趋势的迫切需要。
林业生物灾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林业发展、生态建设的大敌。据统计,我国现有林业有害生物8000余种,能造成严重危害的292种类;年均发生面积1.6亿亩,已超过年人工造林面积;年致死树木4000万株,等于损失掉年造林面积的8%;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880亿元,相当于全国林业总产值的十分之一。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的严重发生,制约了生态建设步伐,威胁到我国生态安全,成为影响我国生态建设的障碍。充分认识林业生物灾害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遏制林业生物灾害严重发生的局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命题。
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增收是实现生活宽裕的前提,也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当前正在全面开展的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杨树天牛、林业鼠害等林业生物灾害的严重发生,必将挫伤林农营造林的积极性,影响退耕还林等“民心工程”、“致富工程”的顺利实施,进而危及到林农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关系到国家防灾减灾大计,关系到保护农民利益。加强新形势下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不仅是广大防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整个林业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维护公共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生命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公共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当前,林业生物灾害引发的公共事件时有发生。胡蜂伤人事件在陕西等地已造成270多人受伤、19人死亡;2004年以来红火蚁在广东等地叮蜇致伤1.5万多人次;林业害鼠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30多种人类疾病;高度危险的松材线虫病跳跃式传播,严重威胁我国南方5亿亩松林和黄山、张家界等重要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国土生态安全的心腹大患;日益突出的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和荒漠植被的有害生物,正在蚕食宝贵的天然林资源和稀有的沙生植被。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民生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领域。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之一。森林以其特殊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APEC会议上,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倡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受到与会各国首脑的热烈响应,并被写入《悉尼宣言》。研究表明,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增高。生物灾害的加剧,将直接影响“森林方案”的实施效果,削减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效。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不仅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这一全球应对战略的重要领域,必将在未来的实施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保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贸易的战略措施。
我国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并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林业又是外来有害生物危害最严重的领域,全国排名前10位的重要林业有害生物中有7种是外来有害生物,几乎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有其危害。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出口欧美的货物因木质包装材料的光肩星天牛等问题受到限制,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我国是《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缔约国,承担着防止有害生物人为扩散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事关国际贸易,也关系到国家形象。二、新时期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林业和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已纳入《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领域。新时期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积极推行森林健康,大力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严密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积极开展生物灾害预防,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强化依法防治,专群结合,联防联治,标本兼治,坚决遏制林业生物灾害高发势头,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全面提升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能力,大幅度降低主要林业生物灾害危害程度,遏制危险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趋势,逐步恢复森林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林业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新时期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遵循“五个原则”:一是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把保护森林资源作为发展林业的永恒主题。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始终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在强调加快森林资源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
保护就是发展,而且是更大意义上的发展。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把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促进资源快速增长的战略措施,纳入整个林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坚持长期不变。
二是坚持推进森林健康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森林健康的核心是培育健康森林,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林业生物灾害究其根源是生态问题。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推进健康森林理念,以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促进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培植最优的林分、最佳的林相和最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功能,努力实现生物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三是坚持预防为主,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的战略性转移。实践证明,事后除治不如事中救治,事中救治不如事前控制。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走出“重除治,轻预防”、“灾后救灾,被动救灾”的怪圈,把预防工作摆在首位,切实做好灾害预防工作。四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林业生物灾害属自然灾害,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必须在不断认识其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科学的方针,研究科学的对策,采取科学的措施,遵循经济和社会规律,正确处理好预防与除治、治标与治本、内部与外部、生态与经济、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五是坚持依法行政,服务社会。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跟防控SARS、禽流感一样,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和依法行政问题。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要以《行政许可法》、《森林法》、《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为基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各项职能,严格依法防治和依法检疫。同时,积极适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树立服务观念,使防治工作真正深入到基层和广大林农。
三、全面提高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林业生物灾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扩散性和反复性,以及治理上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从能力建设入手,转变观念,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创新机制,切实担负起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的光荣任务,加强防治体系建设,提高基础防治能力。要以实施《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规划(2008~2015年)》为契机,全面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要加强国家、省、地、县四级测报机构建设,重点抓好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省级测报点监测手段的提高,建立地面与空中相结合、传统监测手段和现代监测手段相结合、专业监测与群众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要加强林业植物检疫,强化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比较完备的检疫御灾体系。要进一步装备常规施药设施,有重点地配备空中施药设施,建设生物防治制剂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防治减灾体系。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设施建设,建立机动快速的应急反应体系。
树立森林健康理念,加快“治标”向“治本”的转变。要以培育和恢复森林健康为目标,从营造林设计开始,把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林业建设的全过程,促进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造林设计方案必须有生物灾害防治措施,逐步将有害生物发生指标纳入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
重视乡土树种,加强对现有纯林、低产林的改造,提高林分质量。大力开展封山育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时清理受有害生物严重侵染的林木和火烧迹地过火林木,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抗逆能力。
以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为重点,突出抓好主要生物灾害防治。要建立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体系,开展风险分析。
严格引种审批,强化引进林木种苗检疫隔离试种和检疫监管,严防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要加强与进出境、农业、气象、交通、铁路、民航、工商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扩散传播。要继续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主战场,以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杨树天牛、松小蠹和林业害鼠(兔)等主要有害生物为重点,对跨区域发生、危害严重的危险性林业生物灾害实施联防联治和重点治理。要以食叶害虫防治为突破口,全面实施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防治。
严格执行《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地方政府为主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健全统一领导、各负其责、分级联动、反应及时、处置果断的应急机制,有效处置突发林业生物灾害事件。调整防治生产力布局,提高为生态修复服务的水平。
要在继续抓好重点生态林生物灾害防治的同时,充分关注天然林、天然次生林、荒漠林的生物灾害防治。要根据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着力抓好商品林和经济林等生物灾害防治。要加强景观林生物灾害防治,将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地的生物灾害纳入防治工作重点。
在继续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区主要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的同时,将沿海防护林、生物质能源林等新工程区的生物灾害防治纳入重点工作范畴,保护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果,为林业生态恢复提供强有力保障。适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防治体制机制创新。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检疫机构要加快职能转变,强化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
要加强队伍素质培养,提升依法行政、科学防治、服务社会和应急反应的能力。突出基层防治服务网络建设,发挥县级防治机构、乡镇林业站作用,并从护林员、林业大户中培养林业“赤脚医生”,形成集监测、预防、除治功能于一体的县、乡、村三级防控服务网络。
要提高林农的生物灾害防治意识,引导和扶持林农建立形式多样、自律互助的防治联合体,实行联防联治、群防群治,实现资源共享,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成效。要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以专业公司、专业队、森林医院、树木医生等多种形式介入防治领域,开展承包防治、技术咨询等业务,形成多元化的防治格局,实行社会化有偿服务。同时,要健全和完善防治市场化机制和相关制度,保证防治工作有序开展,保障林农合法权益。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高防治支撑能力。
要组织开展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战略、气候变化对林业生物灾害影响等宏观研究,用以指导防治工作实践。要强化科研攻关,加大新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着力解决监测预报、快速检疫检验、天敌繁育、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无公害防治等技术难题。要根据防治工作需要,尽快建立健全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标准体系。
要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实行分类指导,完善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投入机制。要逐步建立公益林生物灾害预防和重大危险性生物灾害治理以政府投入为主,商品林生物灾害防治以经营者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机制。
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投入,将防治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要引导林农采取投资、投劳等形式,组建防治联合体或林木管护公司,建立联合防治的投入机制。要探索和建立国家扶持、市场运作的林业生物灾害政策性保险制度,将林农遭受生物灾害损失纳入国家公共救助体系,降低林农的经营风险,提高营造林积极性。
本文关键词:HB火博,hb火博·体育,HB火博官网,HB火博APP官网
本文来源:HB火博-www.xinwei521.com